
9月19日,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将迎来科创板IPO上会审议。这家自称“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”的光通信芯片公司,从6月26日申报获受理到即将上会,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东莞期货配资,推进速度相当快。
然而,监管层两轮问询却暴露出诸多隐忧:毛利率三年累计下滑超8个百分点、研发费用率持续低于同行均值、长达十年的股权内斗刚刚平息。
更引人关注的是,公司在最新招股书中取消了8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,拟募资金额由8.89亿元缩减至8.09亿元。一边是现金分红5800万元,一边却要IPO募资补血,这种操作逻辑引发市场质疑。
01
优迅股份的业绩表现呈现出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特征。根据招股书数据,2022年至2024年,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.39亿元、3.13亿元、4.11亿元,2024年较2022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0.3%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9573.14万元、5491.41万元、6857.10万元,复合增长率为-17.6%,利润表现明显弱于营收增长。
此外,公司的毛利率持续恶化,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55.26%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46.75%,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跌至43.48%。这种下滑趋势与同行业走势形成鲜明对比,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,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。
产品价格下跌是导致毛利率承压的主要原因,几乎所有主要产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降。以跨阻放大器芯片为例,单价从2022年的1.01元/颗跌至2024年的0.61元/颗,降幅高达39.60%。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价格同样下降了6.39%,激光驱动器芯片和限幅放大器芯片的价格降幅也分别达到20.91%和8.66%。
与此同时,上游成本却在上涨,主要原材料晶圆的采购价从2022年的6815.7元/片上升至2024年的9555.07元/片,涨幅达40.19%。这种“销售价格下降,采购成本上升”的双重挤压格局反映出优迅股份在产业链中的被动地位,公司只能通过价格让利来维持市场份额,而无法凭借技术优势获得定价主导权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公司宣称在10Gbps及以下速率产品领域“中国第一、世界第二”,但这个细分市场的全球规模仅为3.7亿美元,增长空间相对有限。在真正代表未来的25Gbps及以上速率产品领域,公司2025年上半年相关收入仅为167万元,占总营收比例不足0.4%,产品结构升级明显滞后。
02
作为一家冲刺科创板的芯片企业,优迅股份的研发投入表现令人担忧。2022年至2024年,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7167.53万元、6605.24万元、7842.86万元,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1.14%、21.09%、19.10%,呈现下降趋势。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更是降至15.81%,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30.21%的平均水平。
这种研发投入的不足与公司面临的技术挑战形成反差。在光通信芯片这个技术密集型领域,头部企业的研发费用率普遍在25%以上,国际巨头博通单季研发投入超23亿美元,国内同行中际旭创研发费用率也超过25%。优迅股份这种“逆向操作”难以支撑其在快速迭代的芯片市场中保持竞争力。
更为复杂的是公司的股权治理问题,这一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司成立初期。2003年公司成立时,技术专家Ping Xu以技术作价持股60%,担任总经理负责产品开发,柯炳粦持股12%担任董事长负责融资运营。最初的权力结构相对清晰,但随着公司发展不及预期,股东间的分歧逐渐加剧。
2007年至2009年间,由于技术开发和盈利状况未达预期,Ping Xu与其他股东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严重分歧。2009年3月的一次董事会决议成为导火索,会议决定实行董事长负责制并大幅调低Ping Xu的薪资,权力天平开始向柯炳粦倾斜。
随后矛盾公开化,优迅股份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起诉Ping Xu并获胜,至2013年Ping Xu事实上不再担任总经理。从2013年到2022年,优迅股份进入了长达九年的无实际控制人时期,公司章程中“重大事项董事会全票制”的规定使得各方相互掣肘,导致公司治理陷入僵局。
这一期间,董事会多次无法正常召开,最高权力机构陷入停滞状态。直到2022年11月,通过公司性质变更和章程修改,柯炳粦、柯腾隆父子凭借27.13%的表决权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,但股权分散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。
现在的股权结构依然存在潜在风险,虽然Ping Xu已不再直接持股,但其妻子于萍萍通过旗下公司持有6.30%股权,其姐姐Jina Shaw直接控制2.08%股权,家族合计持股达8.38%。在公司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,这部分股权可能成为影响重大决策的关键因素。
IPO发行后,实际控制人的表决权比例将进一步稀释至20.35%,控制权稳定性面临新的考验。这种“退而不休”的隐形控制安排东莞期货配资,为公司未来治理埋下了不确定因素。
